【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人士。他不仅是新诗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充满激情与理想,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一、生平简介
项目 | 内容 |
出生 | 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县(今浠水县) |
原名 | 闻家骅 |
字 | 友三 |
毕业院校 | 清华大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艺术学院等 |
职业 | 诗人、学者、教授、民主斗士 |
主要成就 | 新诗创作、古典文学研究、抗日救亡活动 |
逝世 | 1946年7月15日,昆明 |
二、主要经历
时间 | 事件 |
1912年 | 进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学习 |
1922年 | 留学美国,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
1925年 | 回国后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 |
1928年 | 发表《死水》诗集,确立其新诗创作的风格 |
1937年 | 抗战爆发后,随西南联大南迁,继续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 |
1944年 | 积极参与民主运动,发表大量文章批评国民政府 |
1946年 |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仅47岁 |
三、文学贡献
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强调诗歌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结合。他的诗作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如《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均是经典之作。
- 《红烛》:以红烛象征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死水》:通过描写腐朽的“死水”,讽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 《七子之歌》:为纪念被割让的七块土地而作,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情感。
四、学术研究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古代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楚辞》《诗经》等古籍有独到见解。
- 曾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 编著《神话与诗》《伏羲考》等学术著作
- 提出“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五、政治立场与牺牲
闻一多在抗战后期逐渐转向民主革命阵营,积极参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他支持学生运动,倡导民主与自由,成为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被暗杀,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壮的殉道者。他的牺牲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六、评价与影响
闻一多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精神和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总结:闻一多是一位兼具诗人、学者与民主斗士身份的杰出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学术贡献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