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什么意思】“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双方在地位、权力或立场上平起平坐、互不相让的情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语境中,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学术等场合。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分庭抗礼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出处 | 《庄子·渔父》:“夫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状枯槁。孔子闻之,曰:‘此必有故而然也。’……于是辞去,不复与言。弟子问曰:‘夫子见渔父而悦,何也?’孔子曰:‘彼人也,未尝见夫子之非也。’遂入其舍,分庭抗礼。” |
本义 | 古代宾主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两侧,以示平等尊重 |
引申义 | 比喻双方地位平等,彼此对等,互不相让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两个势力、团体或个人之间势均力敌、互不妥协的关系 |
二、使用示例
1. 政治领域:
在国际关系中,中美两国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依然保持分庭抗礼的姿态,体现了双方的平等地位。
2. 企业竞争:
在科技行业,苹果和谷歌在智能手机市场长期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彼此互为竞争对手。
3. 学术讨论:
在学术会议上,不同学派的观点常常分庭抗礼,形成激烈的辩论氛围。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平起平坐、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屈居下风、甘拜下风 |
四、注意事项
- “分庭抗礼”强调的是双方的平等关系,而非对立或冲突。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对抗”或“争斗”。
- 此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在现代语境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