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三尺典故】“垂涎三尺”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非常贪吃或非常想要某样东西,甚至到了口水都流到三尺远的地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一、成语来源与典故
“垂涎三尺”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中的一个故事。据记载,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敦的大臣,他为人贪婪,野心勃勃。有一次,他在宴会上看到美味佳肴,忍不住口水直流,竟然把口水流到了三尺之外,因此被后人用来形容极度贪食或贪心的状态。
虽然这个典故在正史中并未详细记载,但经过后世文人的演绎和流传,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垂涎三尺”。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垂涎三尺 |
拼音 | chuí xián sān chǐ |
含义 | 形容非常贪吃或极度渴望某物,甚至到了口水都流出来的地步。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传说)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形容人对美食、财物或其他欲望的强烈追求。 |
近义词 | 贪得无厌、垂涎欲滴、馋嘴如猴 |
反义词 |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淡泊名利 |
三、现代应用与延伸
在现代生活中,“垂涎三尺”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美食的渴望,比如看到一道诱人菜肴时,可以说:“这道菜让我垂涎三尺。”此外,也可以用于形容对权力、金钱、地位等的强烈欲望。
不过,成语也提醒我们,过度的欲望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生活中应保持适度,避免因“垂涎三尺”而失去理智或道德底线。
四、总结
“垂涎三尺”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人对人性欲望的观察与表达。通过了解它的出处与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丰富内涵,并在日常交流中恰当使用,提升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