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情采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专著,其中《情采》篇是探讨文学作品情感表达与文采关系的重要篇章。本文将对《情采》的原文进行梳理,并提供通俗易懂的翻译,同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
一、原文节选(《文心雕龙·情采》)
> 夫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则纬成,理定而辞畅。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水之激石,则有声;若风之动竹,则有音。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生。
> 盖文章之为道,本乎情性。情性之发,必由志气。志气不立,则情性无主。情性既立,志气自明。故曰:“情采者,文之华也。”
> 情采之盛,其在于情。情得则文胜,情失则文败。是以圣人作《诗》《书》,贤者述《礼》《乐》,皆因情而发,因事而制。
二、翻译解析
| 原文 | 翻译 |
| 夫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 情感是文章的主线,语言是道理的辅线。主线端正,辅线才能成立;道理明确,语言才能流畅。 |
| 经正则纬成,理定而辞畅。 | 主线正确,辅线自然形成;道理清晰,语言自然通顺。 |
| 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所以情感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语言则是因情感而产生。 |
| 若水之激石,则有声;若风之动竹,则有音。 | 就像水冲击石头会发出声音,风吹动竹子会发出声响一样。 |
|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生。 | 情感被触动,语言才得以表现;道理被理解,文章才得以生成。 |
| 盖文章之为道,本乎情性。 | 文章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根本在于人的性情。 |
| 情性之发,必由志气。 | 性情的表达,必须依靠志向和气度。 |
| 志气不立,则情性无主。 | 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和气度,情感就会失去方向。 |
| 情性既立,志气自明。 | 情感确立后,志向和气度自然显现。 |
| 故曰:“情采者,文之华也。” | 因此说:“情感与文采,是文章的精华。” |
| 情采之盛,其在于情。 | 文采的兴盛,关键在于情感。 |
| 情得则文胜,情失则文败。 | 情感得到表达,文章就成功;情感缺失,文章就失败。 |
| 是以圣人作《诗》《书》,贤者述《礼》《乐》,皆因情而发,因事而制。 | 因此,圣人创作《诗》《书》,贤者阐述《礼》《乐》,都是因情感而起,因事件而形成。 |
三、总结
《文心雕龙·情采》强调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刘勰认为,文章的根本在于情感,情感驱动语言的表达,语言又承载道理。他提出“情采”是文章的精华,主张文章应以真情实感为基础,通过合理的结构和修辞来表达思想与情感。
文章中还指出,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志气与性情的统一,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和丰富的情感,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章。
四、表格总结
| 内容要点 | 说明 |
| 核心观点 | 情感是文章的核心,文采是情感的体现 |
| 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 情动则言生,理明则辞畅 |
| 文章的本质 | 以情性为本,志气为辅 |
| 文采的重要性 | 情采是文章的精华,情得则文胜 |
| 创作方法 | 因情而发,因事而制,情真意切 |
| 作者观点 | 强调真实情感与文采并重,反对空洞华丽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心雕龙·情采》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种对写作本质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写文章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应注重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