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要素说介绍】“共同要素说”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迁移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和哈罗(Robert M. Gagné)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学习任务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如果两个学习任务有相同的元素,那么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经验就更容易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
这一理论强调了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对迁移效果的影响,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和知识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学习迁移的基础在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点。当学习者在一种情境中掌握了某些知识或技能后,如果这些知识或技能在另一个情境中也能被使用,那么迁移就会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与实际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活动,以增强学习的迁移效果。
此外,该理论也指出,迁移的程度与共同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要素越多、越相似,迁移的效果就越显著。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
表格:共同要素说的核心观点与特点
项目 | 内容 |
提出者 |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 |
理论名称 | 共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
核心观点 | 学习迁移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学习任务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要素或成分 |
迁移机制 | 通过共同的刺激和反应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 |
影响因素 | 共同要素的数量、质量及相似程度 |
教学启示 | 教学应尽量模拟真实情境,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
局限性 | 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动机和元认知策略等主观因素 |
应用领域 | 课程设计、技能训练、跨学科教学等 |
通过了解“共同要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迁移的本质,并在教学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