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成语故事】“虎头蛇尾”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开始时声势浩大、气势汹涌,但到了结尾却草草收场、力量不足,整体显得不完整或不圆满。这个成语常用于评价做事缺乏始末一致的坚持,或者计划不周、执行不力。
成语来源与演变
“虎头蛇尾”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原文为:“太祖(曹操)为人,佻(轻佻)达,好谋略,善用兵,然其性多疑,终无大功,虎头蛇尾。”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事情的开端和结尾不相称的现象。
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虎头蛇尾 |
拼音 | hǔ tóu shé wěi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
释义 | 比喻事情开始声势浩大,结尾却草率无力,前后不协调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做事不彻底、缺乏毅力的行为 |
近义词 | 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
反义词 |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一气呵成 |
典型例子
1. 历史事件: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前期气势逼人,但后期因粮草不足而仓促撤退,被后人称为“虎头蛇尾”。
2. 现代生活:某人创业初期热情高涨,资金充足、团队壮大,但不到一年便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也被形容为“虎头蛇尾”。
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使用“虎头蛇尾”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它更适合用于客观评价事件或行为,而不是直接批评个人。
总结
“虎头蛇尾”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对做事态度的提醒。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保持始终如一的努力和专注,才能真正实现目标,避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