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原文】“物不平则鸣”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这句话原意是说,世间万物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遇不平之事,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抗议。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一、原文
《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好友孟东野(孟郊)送别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文中通过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物不平则鸣”是其中一句极具代表性的句子,意思是:当事物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时,就会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这里的“物”可以指人、事、社会现象等,强调的是不公引发的反应。
二、原文出处与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名称 | 《送孟东野序》 |
| 作者 | 韩愈(唐代) |
| 出处 | 《昌黎先生集》 |
| 创作背景 | 为送别友人孟东野而作,借古喻今,抒发对人生起伏、命运无常的感悟 |
| 核心思想 | “物不平则鸣”体现对不公的抗议,也暗示了人的精神力量和情感表达 |
三、“物不平则鸣”的现实意义
1. 反映社会现象
在现实中,“物不平则鸣”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不公平现象的发声与抗争。无论是个人遭遇不公,还是社会不公,人们都会通过言论、行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2. 体现人性本能
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会自然地产生情绪波动,甚至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
3. 鼓励表达与反抗
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不要沉默,要敢于发声、勇于反抗,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延伸思考
| 角度 | 思考点 |
| 历史角度 | 古代文人常以“鸣”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如杜甫、白居易等 |
| 现代意义 | 在当今社会,公民权利意识增强,更多人愿意为公平发声 |
| 心理学角度 | 不公引发的情绪反应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 |
| 文化象征 | “鸣”不仅是声音,更是精神上的呐喊与坚持 |
五、结语
“物不平则鸣”不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不应沉默,而应勇敢表达、积极应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