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翻译】一、
《武训兴义学》是一篇记载清代民间教育家武训事迹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他一生致力于兴办义学、资助贫苦儿童读书的事迹。文章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武训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本文通过对原文的翻译与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仁人志士的敬仰。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 武训,山东人也。 | 武训是山东人。 |
| 少孤,家贫,无以为生。 | 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困,无法维持生计。 |
| 常佣于人,以养母。 | 他常常受雇于他人,以供养母亲。 |
| 母卒,遂游于四方,乞食为生。 | 母亲去世后,他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 |
| 见乡里子弟多失学,心甚悯之。 | 看到乡里的孩子大多没有机会上学,内心非常同情。 |
| 乃誓愿兴义学,以教贫儿。 | 于是发誓要创办义学,来教育贫困的孩子。 |
| 贫不能购书,遂鬻衣以资学费。 | 因为贫穷买不起书,就卖掉衣服来筹措学费。 |
| 或讥其愚,曰:“汝何能兴学?” | 有人嘲笑他愚蠢,说:“你凭什么能办得起学?” |
| 训曰:“吾虽贫,然志在教育,岂可因贫废学?” | 武训回答说:“我虽然贫穷,但志在教育,怎能因为贫穷就放弃办学?” |
| 于是,昼夜劳作,积金数万。 | 从此,他日夜劳作,积攒了数万钱。 |
| 遂建义学一所,名曰“崇贤”。 | 于是建造了一所义学,名叫“崇贤”。 |
| 贫儿皆得入学,咸称其德。 | 贫困的孩子都能入学,大家都称赞他的品德。 |
| 年七十余,卒于学中。 | 七十多岁的时候,他在学校中去世。 |
| 乡人感其恩,立碑以志之。 | 乡民感激他的恩情,立碑以纪念他。 |
三、总结与启示
《武训兴义学》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它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极端贫困中坚持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武训的故事告诉我们:
-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 坚持信念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 无私奉献精神值得世人学习与传承。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武训个人的颂扬,更是对教育公平与社会良知的呼唤。
如需进一步解读或拓展阅读,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