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天下有多少个州各是什么】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年代,主要由魏、蜀、吴三国鼎立。由于战乱频繁,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因此“州”的数量和名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三国时期的州制基本承袭了东汉末年的制度,并在各自政权下进行了局部调整。
以下是对三国时期“州”数量及其名称的总结:
一、总体情况
三国时期,中国共有13个州,分别是:
- 司隶校尉部(又称司州)
- 豫州
- 兖州
- 青州
- 徐州
- 荆州
- 扬州
- 益州
- 凉州
- 雍州
- 冀州
- 幽州
- 并州
这些州在三国时期被魏、蜀、吴三国所控制,但由于地理和政治原因,各个州的实际归属有所不同。
二、三国时期各州归属情况表
州名 | 隶属政权 | 备注 |
司隶校尉部 | 曹魏 | 洛阳为中心,是曹魏的核心区域 |
豫州 | 曹魏 | 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
兖州 | 曹魏 |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
青州 | 曹魏 | 今山东半岛 |
徐州 | 曹魏 | 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
荆州 | 蜀汉、东吴 | 蜀汉占据南郡等地,东吴占据江陵 |
扬州 | 东吴 | 今江苏南部、安徽东南、浙江 |
益州 | 蜀汉 | 今四川、重庆、云南部分地区 |
凉州 | 曹魏 | 今甘肃、宁夏一带 |
雍州 | 曹魏 | 今陕西、甘肃东部 |
冀州 | 曹魏 | 今河北、山东西北部 |
幽州 | 曹魏 | 今北京、辽宁一带 |
并州 | 曹魏 | 今山西及内蒙古西南部 |
三、说明
1. 州的设置:三国时期的“州”并非完全统一,而是沿袭东汉的州制,但实际管辖范围因战事而变化。
2. 蜀汉与东吴的州制:蜀汉和东吴虽然也设州,但其行政体系更偏向地方割据,州的数量和名称与曹魏略有不同,但大体上仍以东汉旧制为主。
3. 州与郡的关系:州为最高一级行政区,下辖郡,郡下辖县。三国时期,州的设置较为稳定,但郡县划分频繁变动。
四、结语
三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州作为重要的行政单位,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尽管三国鼎立,但“州”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归属不同。了解这些州的分布和归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