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选百科

精选百科

布政司参议相当现在什么官(布政司)

2023-09-24 05:30:06
导读 大家好,小活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布政司参议相当现在什么官,布政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汗,官名。2、明初

大家好,小活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布政司参议相当现在什么官,布政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汗,官名。

2、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3、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4、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5、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6、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7、但江苏设有两布政使,一在江宁,辖江、淮、扬、徐、通、海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8、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

9、  地位品级:  从二品,掌一省之政  历代变迁:  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10、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

11、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

12、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

13、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

14、别称“藩台”、“藩司”。

15、  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  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

16、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

17、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 ,以备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 。

18、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 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 。

19、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

20、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

21、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22、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

23、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24、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 系 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响 。

25、后晋天 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 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26、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

27、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

28、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

29、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

30、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

31、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

32、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

33、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

34、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35、  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

36、  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37、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

38、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39、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

40、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

41、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

42、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