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未来 依旧任重而道远
大家好,今天由小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实体书店的未来 依旧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开卷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图书销售市场同比上涨10.82%,网店渠道增速放缓,但仍保持较高增长,同比上涨24.19%。
现实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实体书店业绩下滑,但新店数量不减反增。
三联韬奋书店现任总经理郝大超告诉《灵兽》,“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多的是经营者自身的情怀和理想主义。从实际来看,大部分书店都是以图书为核心的一体化经营,收入来源和盈利点并不在图书本身。”
随着JD.COM等电子商务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崛起,网购已经成为图书消费的首选。电商的冲击,门店运营的高成本,实体书店开始寻求“突破”,不断探索和尝试。
一个
“新书店”不断涌现,各具特色,或“不关门”,或与餐饮、文创甚至教育培训相结合,不一而足。
“咖啡本”似乎是业内的标配。事实上,三联早已尝试了这种商业探索。
1996年,三联韬奋宣布开业,率先创新,在书店的基础上引入咖啡馆,打造综合性文化场所。
2010年8月,三联美术馆东街店迫于经营压力,与雕塑时间签订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客流问题,促进咖啡和书籍的销售。
郝大超说,“咖啡和书店并行,只是一种业务整合。以三联韬奋三里屯店为例。咖啡的营业面积很小,对应的营收贡献,整体不超过10%。未来哪种组合形式更适合书店的发展,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因为整个行业都在不断摸索前进。”
近年来,三联书店在“不关门”上做了很多探索。2014年,三联韬奋美术馆东街店宣布不通宵营业,成为北京首家全天营业的书店(2011年闭馆的光合作用除外)。但短期经营4年后,去年宣布停业,并进行装修升级,关店。同年6月,五道口店也宣布停业,改址经营。
“作为一种探索,24小时营业有其合理性。中午12点到下午1点是阅读高峰。但受商圈、人流、消费等因素制约,北京适合‘不关门’经营的地点并不多,三里屯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消费者的变化,很多店铺的经营都有所调整和改变。”郝大超说。
2016年底,试图不关门经营的page one(又名“叶”店)被曝出“经营危机”,其所在区域的两家书店(节日漫步店和海港城店)全面停业。在某种程度上,这宣告了它在商业上的彻底崩溃。
在相关报道中,还曝出其欠多家出版社、印刷和工程公司的钱,被多家公司联合起诉。2017年5月,第一页被汶川公司新经典文化全资收购。此外,在内地的业务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成都店和北京国茂店相继接手。
事后有业内人士评价:“版权保护的缺失,电商的冲击,租金高都是原因。一般不容易选择租金占30%的商场,盈利。甚至在创业之初就明确指出:“双倍营业时间意味着双倍支出,24小时是违背商业逻辑的。如果客流得不到提升,损失只会更严重,最终变成免费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
在图书行业,“新尝试”不断。
很早以前,实体书店蜂拥而至,探索电子商务。“但是成功的人很少,大部分试水之后就不了了之。首先,仓储物流成本极高,超出了书店的负担。其次,很少有人愿意支付额外的运费
通过“重点推荐区”,可以了解其评选逻辑和管理特色。基于图书的实际占比,大致可以总结出两个发展方向,即以钟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和寥寥数语的“多元化发展”。
中书阁以“最美书店”为标签,坚持“美学、设计、体验”,专注书籍本身,践行“让书店成为书店,成为读者的家”的宗旨。创始人金浩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书本身是书店管理和效率提升的关键。消费者在店里购物的随意性很大,大多会选择网购。现实中,消费者只有看到好书,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才会有购买的欲望。"
因此,钟一直在努力保证质量。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选书团队,YEATION掌控,还优先与著名社团合作,比如经典著作,只选择中华书局或商务印书馆的版本。
除此之外,中书阁还有个性化服务,比如“秘密书架”,专门用来存放读者在店内购买的书籍,甚至还有“上门学习服务”,增强会员的粘性。
近几年,地段多的商场口碑很火爆,“诚品气息”十足。
同时更像是一个生活方式体验馆,融入了很多场景的片段。创作、影楼和插花
甚至言几又也一直不断更新、不停尝试,时常联合品牌,组合营销。最近,其又与“问答社区”知乎战略合作,共享会员数据,试水“新零售”。
线上,双方共同铸造“言盐会员”体系,开辟更具创意和获得感的阅读、文化消费场景。线下,落地言盐问答空间,精选知乎高品书单,并结合“扫码猜书”的互动形式,融入问答和付费资源,实现立体式阅读方式的打造和引领。
以联名和跨界,在会员管理和资源盘活上,推陈出新。覆盖自身基础会员的同时,做消费触达,实现知名度和传播力的提升。
3
现实中,离开者众,入局者亦不少。众多起步于线上的玩家,纷纷迈步线下。
2018年2月,当当网开始探索并布局新业务,并于重庆解放碑开出首家O2O会员店,主打“低价折扣”,期望通过自身过亿用户、海量数据和低价采购优势,角逐线下业务。
同年12月,全网坐拥3800万粉丝的头部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首店落地厦门。
以社群和读书会闻名遐迩,并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樊登书店,业已开出5家。通过APP提供会员服务,带领会员向线下拓展。基于线上社群,其线下书店不仅提供创业、管理相关工具书籍,同时还设有读书分享空间,不定期举办活动。
但从经营和发展本质来看,十点读书、樊登书店等所谓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书店,大多由于线上弊病,转而向线下寻求新流量入口,解决用户增长瓶颈,引导用户消费变现。
不论怎样,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和行业性的颓势,均使得实际经营者进退维谷。
想要单纯靠售卖图书生存,实为艰难。如何不偏经营本质,并以图书为核心,进行多业态、互哺式发展,也许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现今,以Kindle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于媒介和体验层面进行颠覆式创新。这让本就不容乐观的图书消费环境,更为严峻。今年以来,亚马逊不断调整业务,并于不久宣布退出市场,只保留电子书业务,不再出售纸质书籍。
郝大超表示,“实体书店和纸质书籍,自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如同人们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重新迷恋并推崇手工一样。”
但即便如此,实体书店的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