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专题

知识专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2023-04-24 10:14:38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5、“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6、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7、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8、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9、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10、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11、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12、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13、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4、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15、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16、至于“黄河”。

17、当然也是写实。

18、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19、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20、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21、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22、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23、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24、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25、后两句写所想。

26、“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27、“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28、“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29、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