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之歌原文及翻译】《五子之歌》是《尚书·夏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相传为夏朝末代君主太康失国后,其五位兄弟所作的诗歌。内容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对国家衰败的哀痛以及对失国的悔恨。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与道德观念。
一、
《五子之歌》共分为五章,分别由太康的五个弟弟所作,每章都以“我皇祖”开头,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士人的忧患意识。
从内容上看,《五子之歌》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它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勤政爱民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失衡带来的后果。这些思想在后世的政治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 章节 | 原文 | 翻译 |
| 第一章 | 我皇祖,实惟太康,有此四海,而失其心。 | 我们的先祖,确实是太康,拥有这四方土地,却失去了民心。 |
| 第二章 |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怨。 | 太康占据王位,沉溺享乐,丧失德行,百姓都感到怨恨。 |
| 第三章 |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予小子,祗承厥命。 | 只有那尧帝,拥有冀州之地;如今我这个小子,恭敬地接受天命。 |
| 第四章 | 面目不正,言辞不顺,德不修,民不亲。 | 面容不端正,言辞不顺理,德行不修,百姓不亲近。 |
| 第五章 | 惟我邦家,虽小,亦有明德;惟我兄弟,虽众,亦无良谋。 | 我们的国家虽然小,也有光明的德行;我们的兄弟虽然多,却没有好的计策。 |
三、结语
《五子之歌》作为古代文献,不仅展现了早期儒家思想的雏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责任与道德修养的重视。通过对其原文与翻译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以及他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五子之歌》的核心思想与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