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意思和衷共济出处】“和衷共济”是一个常见于中文语境中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的情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来源,以下将从其基本意思、出处以及相关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
“和衷共济”原意是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其中,“和衷”指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共济”则是共同渡过难关的意思。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团队合作、集体努力的情形,强调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用于政论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国家、社会或群体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期望。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学校等组织中,强调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和衷共济 |
拼音 | hé zhōng gòng jì |
基本意思 | 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强调团结合作、共渡难关。 |
出处 | 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协和万邦。”后在历代文献中被引申为“和衷共济”。 |
近义词 | 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
反义词 | 各自为政、互不相让、各自为战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政府报告、企业宣传、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 |
现代应用 | 强调团队合作、集体奋斗,常见于抗疫、救灾、企业发展等语境中。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并列短语组成(和衷 + 共济)。 |
三、结语
“和衷共济”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现代社会中倡导合作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无论是历史上的治国理政,还是当代的社会发展,这一成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团结、共克时艰的传统美德。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