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的含义】“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原意是指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言论或作品高深,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后来引申为一种现象:高深的学问、艺术或思想,往往难以被大众所接受或理解。
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因过于高深、独特而缺乏共鸣,也常用来表达对真正有才华、有深度的人的惋惜与敬佩。
一、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宋玉对楚王的答复,用来说明自己所作的赋曲调高雅,听众稀少,因此不被理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距,以及人们在认知、审美上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曲高和寡”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深刻思想、艺术造诣或专业水平极高的人,他们的观点或作品往往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甚至被认为“不合时宜”。
同时,这一成语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有时会被用来批评某些人脱离实际、孤芳自赏,或者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 字面意思 | 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少 |
| 引申意义 | 言论或作品高深,能理解者少;或指人脱离群众,难以被接受 |
| 使用场景 | 描述艺术、学术、思想等领域中的高深与孤独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也可表示对高才者的敬佩 |
| 常见用法 | “他的观点太曲高和寡了,大家都不懂。” |
| 近义词 | 孤芳自赏、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
| 反义词 | 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广受欢迎 |
三、结语
“曲高和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的认知差异,也提醒我们,在追求高雅与深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与现实的结合。真正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是否被多数人理解,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