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什么意思】“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或行为正直、严肃,不回避问题,甚至带有警告或批评的意味。这个成语虽然字面看起来像是“危险的言论和行为”,但实际上其含义更偏向于“正直、直言不讳”的意思。
一、
“危言危行”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在这里强调,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君子应敢于直言、行为端正;而在国家混乱时,则应谨慎言行,避免激怒权贵。
现代使用中,“危言危行”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或错误时,敢于发表直言,坚持原则,行为正直。这种人通常具有责任感和正义感,但有时也可能因为过于直接而引起争议。
二、表格形式解析
|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 危言危行 | wēi yán wēi xíng | 指正直、直言不讳的行为和言论 | 《论语·宪问》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有担当 | 言行一致、正直无私 | 委婉含蓄、阿谀奉承 |
| 说明 | —— | 在国家有道时,敢于直言;在无道时,行为端正但言语谨慎 | —— | 多用于描述有责任感、有原则的人 | —— | ——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中:一位员工发现公司存在管理漏洞,选择向上级反映,尽管可能面临压力,但依然坚持原则,这就是“危言危行”的体现。
2. 社会评论中:一些媒体人在面对不公事件时,敢于发声,揭露真相,也常被称作“危言危行”。
3. 教育领域:老师在课堂上指出学生的问题,即使学生不高兴,仍坚持正确引导,这也是一种“危言危行”。
四、注意事项
- “危言危行”虽为褒义词,但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因过于直接而造成误解或冲突。
- 该成语强调的是“正直”与“责任”,而非单纯的“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危言危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对人格、责任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社会,拥有“危言危行”精神的人,往往更能赢得尊重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