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知识点有哪些】《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性散文,文章通过对一件微雕艺术品——“核舟”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作者对艺术的热爱。本文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说明文写作手法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核舟记》的相关知识点,以下从内容理解、语言特色、写作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复习与记忆。
一、内容理解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作者 |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为东林党人,因直言进谏被宦官陷害致死。 |
背景 | 文章写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当时作者目睹了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深受感动,遂作此文。 |
核舟 | 是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小船,长仅寸许,船上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微雕艺术的精湛。 |
主题 | 赞美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欣赏与追求。 |
二、语言特色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文言词汇 | 如“奇巧”、“径寸”、“贻”、“盖”等,体现文言文简洁凝练的特点。 |
修辞手法 | 多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说明顺序 | 按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由外到内、由上到下,条理清晰。 |
描写细腻 | 对人物神态、动作、衣着等细节描写生动,如“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
三、写作手法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说明文结构 | 开头介绍核舟来历,中间详细描述核舟构造及人物,结尾抒发感慨。 |
空间顺序 | 按照“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展开描写,层次分明。 |
点面结合 | 既写了整体的核舟,也描绘了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宏观也有微观。 |
侧面烘托 | 通过“嘻,技亦灵怪矣哉!”等感叹句,突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
四、文化背景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微雕艺术 | 明代是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核雕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技艺。 |
士大夫文化 | 文章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的欣赏与推崇,体现了文人雅趣。 |
艺术精神 | 表现了古人对“小而精”的艺术追求,强调细节之美与匠心独运。 |
五、常见考点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文言实词 | 如“尝”、“贻”、“盖”、“比”等,需准确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
文言虚词 | 如“之”、“其”、“而”等,注意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
句式特点 | 如判断句、倒装句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判断句。 |
课文默写 | 关键语句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等需熟练掌握。 |
六、拓展延伸
知识点 | 内容概述 |
相关作品 | 如《口技》、《活板》等,均为说明文经典,可对比阅读。 |
作者背景 | 魏学洢虽出身名门,但一生清贫,文章常反映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当代意义 | 弘扬传统工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结语:
《核舟记》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说明文,更是一部体现古代艺术精神的作品。掌握其知识点,有助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