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火眼金睛什么意思】“火眼金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故事中,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没有被烧死,反而练就了一双能够识破一切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此,“火眼金睛”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或隐藏的问题。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火眼金睛 |
拼音 | huǒ yǎn jīn jīng |
出处 | 《西游记》 |
原意 | 孙悟空炼成的能看穿妖魔的眼睛 |
现代含义 | 形容人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
使用场景 | 描述某人能识别真假、看透问题本质 |
近义词 |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
反义词 | 目光短浅、视而不见 |
二、词语用法举例
1. 他凭借火眼金睛,很快发现了项目中的隐患。
——说明这个人有很强的洞察力。
2. 这个侦探有着火眼金睛,连细微的线索都不放过。
——强调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3. 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我们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来判断方向。
——比喻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判断。
三、词语文化背景
“火眼金睛”最早出现在《西游记》中,是孙悟空在炼丹炉中获得的能力,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语已经脱离了神话色彩,更多地用于日常表达中,强调人的聪明才智和辨识能力。
四、注意事项
- “火眼金睛”多用于褒义,表示对某人能力的认可。
-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不合适的场合滥用。
- 不宜用于形容动物或非人类的“识别能力”,除非是拟人化表达。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火眼金睛”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形象符号,也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描述敏锐洞察力的重要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