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是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三年》,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选拔人才时能够公正无私、唯才是举。这句话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奚。
一、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最早由晋国大夫祁奚提出,强调在推荐人才时,不应因亲属关系而回避,也不应因与自己有私人恩怨而拒绝推荐有才能的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祁奚在历史上以公正无私著称,他的言行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榜样,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阶层重视品德与能力并重的价值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襄公三年》 |
提出者 | 晋国大夫祁奚 |
原文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 |
含义 | 推荐人才时不因亲属关系而回避,也不因个人恩怨而拒绝推荐有才之人。 |
核心思想 | 公正无私、任人唯贤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士人阶层兴起,注重品德与能力 |
影响 | 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重要原则之一,体现儒家“君子用人”的思想 |
三、延伸理解
“内举不避亲”指的是在推荐亲属或亲近的人时,只要其有能力、有德行,就应当推荐;“外举不避贤”则是指在推荐外部人士时,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具备才能,就应予以举荐。这种思想打破了血缘关系对人才选拔的限制,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祁奚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据记载,他曾多次向晋国国君推荐有才之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和仇人,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操守和道德修养。
四、结语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今天在人事管理、组织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原则。它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摒弃偏见与私心,真正做到“任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