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出自其《东坡乐府》。这首词以中秋夜望月抒怀,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一、作品简介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朝代:北宋
- 词牌名:水调歌头
- 创作背景: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期间,因政治失意、思乡情切,写下此词。
- 主题思想: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体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该词以“明月几时有”开篇,引发对月亮的追问,继而引出对人间离别的思考。全词情感起伏跌宕,从孤独到慰藉,从现实到理想,层层递进,最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三、关键内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水调歌头 |
作者 | 苏轼 |
创作时间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 |
主要情感 | 思念、孤独、豁达、希望 |
核心句子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秋节的经典诗词之一,广泛传诵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中秋词之绝唱”,体现苏轼豪放与细腻并存的风格 |
四、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团圆、思念与希望的象征。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深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