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瑜握瑾的典故】“抱瑜握瑾”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怀有美好的品德与才华。该成语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其中,“瑾”和“瑜”都是美玉的名称,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质。古人常用“瑾瑜”比喻人的美德和才德,因此“抱瑜握瑾”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纯洁、才德兼备。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楚辞·九章·怀沙》 |
原文 |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解释 | 怀揣美玉,手握珍宝,比喻内心怀有美好品德和才能。 |
作者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引申意义 |
抱 | 怀抱、怀抱,表示内心持有 | 持守、珍惜 |
瑜 | 美玉,象征美德、才华 | 高洁、贤能 |
握 | 手持、掌握 | 实践、运用 |
瑾 | 美玉,同样象征高尚品德 | 品格、操守 |
三、文化内涵与用法
“抱瑜握瑾”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性的表达,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的体现。在古代,士人常常以此自勉,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用于形容个人的品德高尚,也可用于赞美他人具有良好的品行和才华。
在现代语境中,“抱瑜握瑾”可以引申为: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直,不因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与信念。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清贫,却始终抱瑜握瑾,不改初心。 |
人物评价 | 这位学者抱瑜握瑾,深受学生敬仰。 |
自我激励 | 我愿抱瑜握瑾,不负此生所学。 |
五、总结
“抱瑜握瑾”这一典故源于屈原的《楚辞》,用以表达对高尚品德与才华的推崇。它不仅是古代士人精神的写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今天,它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修身立德、追求理想的指引。通过理解并传承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