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大不捐的意思】“细大不捐”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其民虽细,不可捐也。”原意是指无论事物的大小、细微与否,都不应舍弃或忽视。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对任何事物都持包容和重视的态度,尤其在对待人或事时,不因对方的地位高低、能力大小而区别对待。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细大不捐 | 
| 拼音 | xì dà bù juān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原意 | 不因事物的大小而舍弃 | 
| 引申义 | 对人或事一视同仁,不轻视、不抛弃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对待人或事物的包容与尊重 | 
二、成语详解
“细”指微小、细致,“大”指宏大、重要,“不捐”即不丢弃、不放弃。因此,“细大不捐”强调的是对所有事物都应给予同等重视,不应因表面的大小而有所偏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公平、公正、包容的价值观。例如,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若能做到“细大不捐”,就能更好地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在教育中,老师若能“细大不捐”,就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使用示例
1. 团队合作
公司领导认为每个人都有价值,即使是个别员工提出的小建议,也应认真听取,真正做到“细大不捐”。
2. 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不因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体现了“细大不捐”的教育精神。
3. 社会态度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若能做到“细大不捐”,就能更全面地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成语 | 
| 近义词 | 一视同仁、兼收并蓄、不分厚薄 | 
| 反义词 | 厚此薄彼、歧视偏见、舍本逐末 | 
五、结语
“细大不捐”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不因外在条件而轻易否定或忽略任何事物。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