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选问答 >

道路以目的典故

2025-10-02 12:31:26

问题描述:

道路以目的典故,求大佬施舍一个解决方案,感激不尽!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2 12:31:26

道路以目的典故】“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社会动荡、人民不敢言说的情况,后来引申为人们在面对压迫或危险时,只能用眼神交流,不敢直言。

一、典故来源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武(即赵文子)曾提出“道路以目”的说法,用来描述当时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恐惧。由于政治高压,百姓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通过眼神传递信息,因此被称为“道路以目”。

这个成语最初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与不公。

二、成语释义

词语 含义
道路 指公共场合或日常生活中
表示手段或方式
眼睛,象征观察或交流

整体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无法自由表达意见,只能通过眼神来传递信息。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时间 事件/背景 影响
春秋时期 晋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 “道路以目”成为对现实的写照
战国至汉代 成语逐渐被文人引用,用于批评专制统治 强化了其批判性意义
宋明以后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社会压抑 成语的使用更加广泛

四、现代应用与引申义

在现代,“道路以目”常被用来比喻:

- 社会氛围压抑,言论受限;

- 人们在面对强权时选择沉默;

- 对自由表达权利的渴望。

虽然不再直接用于描述政治环境,但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道路以目”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对人性压抑与沉默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言论自由和思想开放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项目 内容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含义 社会压抑,人民不敢言说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环境
现代意义 批判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使用场景 文学、评论、社会分析

通过了解“道路以目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更深入地思考现代社会中的沟通与表达问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