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铁杵成针的意思】“铁杵成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方舆胜览》中的记载,讲述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再困难的事情也能成功。
一、原文出处
《方舆胜览·卷四十三·眉州》中记载:“李白少读书,未就,弃去。道逢老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感其意,还卒业。”
翻译为现代汉语大致是:
> 李白小时候读书不专心,中途放弃了。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他问她为什么这么做,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被她的坚持所感动,于是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二、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铁杵成针 |
| 出处 | 《方舆胜览》 |
| 原意 | 把铁棒磨成针,形容意志坚定,坚持不懈 |
| 引申义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
| 使用场景 | 鼓励他人或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 |
三、故事背景与寓意
“铁杵成针”的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无论事情多么艰难,只要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李白后来成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正是因为他从这次经历中领悟到了坚持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对“勤学”和“毅力”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道酬勤”的思想。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铁杵成针”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挑战,只有不断努力、持续积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它提醒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的结果。
五、总结
“铁杵成针”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总结点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李白少年时期的故事 |
| 核心寓意 | 坚持不懈,终能成功 |
| 教育意义 | 鼓励勤奋与毅力 |
| 现代应用 | 面对挑战时的激励 |
| 文化价值 | 体现中华文化中“勤学”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