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必阙典故原文】“围城必阙”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于军事或策略中,表示在包围敌军时,故意留一个缺口,以诱使敌人出逃,便于追击或歼灭。这一策略在历史上多有应用,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谋略。
一、典故原文
“围城必阙”最早见于《孙子兵法·虚实篇》:
>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不能使敌人自至者,教之也。故曰:‘致人者也,而敌人不致者,是谓‘虚’。’”
虽然《孙子兵法》中并未直接出现“围城必阙”四字,但其核心思想与“围城必阙”高度契合。此外,《左传》和《战国策》等史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提到:
> “楚子围宋,宋人告急。晋侯欲战,伯宗曰:‘不可。吾闻之,围城必阙,攻国不强,此非战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楚国围攻宋国时,晋国的大臣伯宗劝阻晋侯不要轻易出战,认为“围城必留一个缺口”,这是古人用兵的一种智慧。
二、
“围城必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在包围敌军时,不应将其完全封锁,而是要留下一条生路,以诱使其主动出击或逃窜,从而达到更好的歼灭效果。这种策略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在现代管理、商业竞争等领域也有所借鉴。
该典故虽未在古籍中明确出现“围城必阙”四字,但其思想根源深厚,体现出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战场形势的深刻洞察。
三、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孙子兵法·虚实篇》等 |
| 原文内容 | “楚子围宋,宋人告急。晋侯欲战,伯宗曰:‘不可。吾闻之,围城必阙,攻国不强,此非战之道也。’” |
| 含义 | 在包围敌军时,故意留一个缺口,诱敌出击或逃窜,以便歼灭 |
| 战术目的 | 诱敌出城、便于追击或歼灭 |
| 应用领域 | 古代战争、现代管理、商业竞争等 |
| 思想来源 | 《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战役或具体应用案例,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