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前倨后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态度前后反差极大,起初傲慢无礼,后来却变得恭敬有加。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也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的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前倨后恭 |
拼音 | qián jù hòu gōng |
释义 | 指人对同一对象的态度由先前的傲慢不敬转为后来的恭敬顺从,形容人态度前后反差大,常含贬义。 |
近义词 | 前恭后倨、翻云覆雨、趋炎附势 |
反义词 | 一视同仁、始终如一、心口如一 |
二、成语出处
出处 | 来源 |
文献 | 《史记·苏秦列传》 |
原文 |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夫前倨而后恭者,岂非人之性乎?” |
作者 | 司马迁 |
背景 | 讲述战国时期策士苏秦游说各国的故事。苏秦最初因不得重用而态度傲慢,后因成功说服赵王而受到尊崇,因此有人讽刺他“前倨后恭”。 |
三、成语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 |
用于描写人物态度变化 | 他当初对领导傲慢无礼,后来却变得唯唯诺诺,真是前倨后恭。 |
用于批评虚伪行为 | 那些前倨后恭的人,往往没有真正的原则和立场。 |
用于历史或文学作品分析 | 在《史记》中,苏秦的“前倨后恭”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现实处境。 |
四、成语寓意
“前倨后恭”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倾向,也反映出社会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它提醒人们:做人应保持真诚与稳定,不应因地位变化而改变本心。同时,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批判那些缺乏操守、随波逐流的人。
总结
“前倨后恭”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成语,源于《史记·苏秦列传》,形象地描述了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态度变化。其背后蕴含着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的反思,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