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下里巴人的含义】“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指古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被用来比喻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或语言风格。这个成语常与“阳春白雪”相对,用以区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现代语境中,“下里巴人”多用于形容那些内容简单、语言直白、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作品或表达方式。它并不带有贬义,而是强调其亲民性与广泛传播力。
成语“下里巴人”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下里巴人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原意 | 楚国民间歌曲,代表通俗音乐 |
引申义 | 指通俗、大众化、易懂的艺术或语言 |
对比成语 | 阳春白雪(高雅艺术) |
使用场景 | 描述艺术作品、语言风格、文化现象等 |
褒贬色彩 | 中性偏褒,强调亲民性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评价通俗文化、大众审美 |
补充说明
“下里巴人”一词最早见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原文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故圣人不耻下贱,而耻于不知。”后人据此引申出“下里巴人”这一说法,用来形容通俗的、接地气的艺术形式。
在当代,这一成语常用于文艺评论、媒体分析或日常交流中,用来区分高雅与通俗的文化层次。例如,在讨论一部电影是否适合大众观看时,有人会说:“这部电影就是‘下里巴人’,虽然不高端,但很有趣。”
总之,“下里巴人”不仅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