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的形成是凝华还是凝固(霜的形成)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霜的形成是凝华还是凝固,霜的形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水的凝结现象最直观的是露和霜。
2、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零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物。
3、如果此时的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4、露的形成条件是:贴地空气湿度要大,地面不利于传导热量,而易于发生凝结,如疏松的土壤表面,植物的叶面;有利于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如晴朗微风的夜晚。
5、在晴朗微风的夜晚有利于辐射冷却是由于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6、而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又会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
7、在温带地区夜间露的降水量约相当于0.1~0.3毫米的降水层。
8、在许多热带地区就更加可观了,多露之夜可有相当于3毫米的降水量,平均约1毫米。
9、露的量虽有限,但对植物很有利,尤其在干燥地区和干热天气,夜间的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用,例如在埃及和阿拉伯沙漠中,虽数月无雨,植物还可以依赖露水生长发育。
10、如果温度在0℃ 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结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11、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12、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13、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
14、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15、霜的形成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
16、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
17、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18、如果温度在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结为冰晶,这就是霜。
19、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20、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21、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
22、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
23、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24、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25、霜的形成也与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
26、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
27、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
28、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
29、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
30、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
31、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32、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
33、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
34、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3-07
- 03-07
- 03-07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最新文章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