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

手机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

2023-04-24 11:15:32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贝氏体组织,贝氏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贝氏体分类:1)按贝氏体形成所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贝氏体组织,贝氏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贝氏体分类:1)按贝氏体形成所处的温度分类,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2、在贝氏体C-曲线的上部温度区(Bs点到鼻温附近)形成上贝氏体,在贝氏体“鼻温”以下至Ms点附近的较低温度区形成下贝氏体。

3、以38CrMo钢的TTT图为例所标明的那样,该钢贝氏体的鼻温约400℃,Bs点约为500℃,马氏体点Ms为320℃。

4、2)按组成相分类,可分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和有碳化物贝氏体,这是贝氏体组织的两种基本类型。

5、无碳化物贝氏体中包括准上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等;有碳化物贝氏体是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的或短片状渗碳体或ε碳化物,称为“有碳化物贝氏体”,虽然人们尚不习惯这个名称,但是“有碳化物贝氏体”是客观存在,相当于无碳贝氏体,必定是一大类别。

6、3)按贝氏体形态分类,可分为羽毛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柱状贝氏体、条片状贝氏体、针状贝氏体、片状贝氏体、竹叶状贝氏体、正三角型贝氏体、“N”形贝氏体、蝴蝶形贝氏体等,名称很多,形形色色,不必纠缠众多形貌的名称,只需从本质上认识即可。

7、4)按碳含量分类,可分为超低碳贝氏体、低碳贝氏体、中碳贝氏体、高碳贝氏体。

8、工业上常称为超低碳贝氏体钢、高碳贝氏体钢等。

9、贝氏体组织的发现使贝氏体相变受到广大材料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对贝氏体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相变机理、贝氏体钢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10、尤其是近年来,高分辨电镜等设备的应用,对贝氏体组织和精细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促进了贝氏体相变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促进贝氏体组织的工业应用。

11、上贝氏体形态的共同特点是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存在未转变的奥氏体或其转变产物。

12、下贝氏体的未转变奥氏体或其转变产物则位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内。

13、羽毛状上贝氏体或BⅡ型贝氏体,是最早发现的上贝氏体。

14、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的渗碳体片,它是贝氏体转变完成的产物。

15、在贝氏体转变初期,贝氏体铁素体先形成,将碳原子富集到未转变的奥氏体内,而碳化物则尚未析出,就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或BⅠ型贝氏体、准上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等形态。

16、针状下贝氏体或BⅢ型贝氏体是最早发现的下贝氏体,渗碳体片以与长轴成50°~60°角分布在板条之内,它也是贝氏体转变完成的产物。

17、准下贝氏体是转变初期的产物。

18、与粒状贝氏体相近的所谓“粒状组织”,它的铁素体基体不是贝氏体铁素体,而是块状铁素体,一般认为块状铁素体是块型转变的产物。

19、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的富碳奥氏体或其冷却过程中转变产物的混合组织(简称M/A岛)是无方向性分布的,也没有贝氏体转变那样的表面浮凸效应。

20、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

21、它因EdgarC.Bain于1934年在钢中发现这种组织而得名。

22、在许多有色合金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转变产物,亦称为贝氏体。

23、钢中的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