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

手机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中书门下)

2023-04-22 06:18:33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中书门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唐朝没有中书门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中书门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唐朝没有中书门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称为宰相。

2、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3、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4、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5、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6、   作用: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7、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8、 准确的说,唐朝随着地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家统治面临着许多新的转折,行政使职大量出现。

9、在不断派遣使职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

10、使职的出现和原有的行政部门使职化,势必与原来由尚书六部统领寺监和州县的行政体制发生冲突。

11、而且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以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这又进一步引起宰相制度和整个政治体制的变化。

12、最为显著的后果是:由于中央使职行政体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取得对地方政务的领导权,中枢体制中三省制受到冲击,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

13、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14、 但如果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书看,唐朝时不存在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的。

15、这一机构只可以在宋朝出现。

16、 宋朝中书门下: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 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 事堂。

17、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8、 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19、宋朝实行群宰制制度化分权,即朝廷上有多个宰相,宋中央设参知政事和中书门下(行政),三司使(财政),枢密使(军事),各部门分朝奏事,互不得相干,都为宰相。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