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敏而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这句话原本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他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
在日常使用中,“敏而好学”常被单独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且勤奋好学。但若想完整理解其含义,了解它的下一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敏而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句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不仅聪明,还乐于学习,并且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这种品质被称为“文”。
在现代语境中,“敏而好学”多用于褒扬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敏捷的人。但要全面理解其内涵,还需结合“不耻下问”这一后半句,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孔子所提倡的学习精神。
二、表格展示
原文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句子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出处人物 | 孔子(评子贡) |
词语解释 | - 敏:聪慧、机敏 - 好学:喜欢学习 - 不耻下问:不认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 - 文:文雅、有修养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聪明、勤奋、善于学习 |
完整意义 | 聪明而好学,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为“文”。 |
三、结语
“敏而好学”不仅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求知态度的一种赞美。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天赋,更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为真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