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的典故】“千里送鹅毛”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用来形容虽然礼物微薄,但情意深厚。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尊重,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情义、不重物质的传统价值观。
一、典故概述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相传,一位名叫李太白(李白)的诗人,曾收到一位朋友从远方寄来的一只鹅毛。尽管这只鹅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因为是从千里之外送来,所以被视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李太白对此非常感动,并写诗表达感激之情,从此“千里送鹅毛”便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
这个故事强调的是:礼轻情义重,真正的友情或亲情并不在于礼物的价值,而在于送礼者的心意和诚意。
二、核心寓意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唐代民间传说,与李白有关 |
故事内容 | 朋友从千里之外送来一只鹅毛,虽轻却情深 |
核心寓意 | 礼轻情义重,情谊胜过物质 |
文化内涵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真诚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送礼虽小,但心意真挚 |
三、延伸理解
在现代社会,“千里送鹅毛”不仅仅适用于朋友之间的赠礼,也可以用于同事、家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情谊表达。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忽视那些看似微小却充满温度的关怀。
此外,这一典故也常被用作文学创作中的素材,出现在诗歌、小说、影视作品中,以表达人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结语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珍贵的东西,往往不是看得见的物质,而是那份穿越千山万水、依然不变的情谊。在这个讲求效率与功利的时代,这样的传统美德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