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1076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这首词以中秋夜景为背景,借月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亲情、仕途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被誉为千古绝唱。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描绘中秋明月,引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同时流露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词情感起伏跌宕,语言流畅自然,体现了苏轼豪放中见细腻的风格。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 注释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问明月何时出现,举起酒杯向青天发问。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什么年份。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般的楼阁太高,寒冷难耐。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起舞时留下清冷的影子,哪像在人间呢?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月亮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户上,使人难以入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月亮不应该有怨恨,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才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只希望人们能够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三、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以“明月”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营造出悠远而空灵的意境。
- 情感真挚: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层次分明。
- 哲理深刻:通过自然现象表达人生哲理,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 语言优美:用词简练,句式长短交错,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四、历史评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清代词评家王闿运曾赞其“神境奇情,古今绝唱”。现代学者也普遍认为这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境界。
五、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它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