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履相迎的典故】“倒履相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用来形容对贤士或贵客极为尊敬、热情迎接的态度。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讲述了东汉末年名士陈纪(字元方)与王朗之间的故事。
在当时,王朗是曹操手下的一位重要官员,而陈纪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有一次,王朗因公务繁忙,未能及时接待来访的陈纪,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便急忙亲自前往拜访。为了表示诚意,他甚至来不及穿好鞋子,就赤脚跑出去迎接陈纪,因此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贤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礼仪和人情的风气。后世常以此典故比喻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尊长的敬意。
倒履相迎典故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主要人物 | 王朗、陈纪 |
故事背景 | 东汉末年,王朗因公务未及时接待陈纪,后主动登门道歉并迎接 |
典故含义 | 表示对贤士或贵客的高度重视与尊敬 |
成语释义 | “倒履”指来不及穿好鞋子,赤脚迎接;“相迎”即迎接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对人才、长辈或贵宾的热情接待 |
后世影响 | 成为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
通过“倒履相迎”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知识和品德的推崇。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谦逊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