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圆玉润历史典故】“珠圆玉润”是一个常用于形容声音清脆、圆润的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嘉祐的《弹琴》诗:“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人散空愁暮,江州司马青衫湿。”虽然诗句中并未直接出现“珠圆玉润”,但后人常将此词用来形容音色优美,如珠似玉,流畅悦耳。
在后来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中,“珠圆玉润”逐渐成为形容歌喉或语言表达圆润动听的常用词汇,尤其在戏曲、评书、朗诵等艺术形式中广泛使用。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珠圆玉润 |
拼音 | zhū yuán yù rùn |
出处 | 唐代诗人李嘉祐《弹琴》(间接引用) |
含义 | 形容声音清脆圆润,如珠似玉,悦耳动听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歌声、语言、文字等优美流畅 |
二、历史典故溯源
“珠圆玉润”虽未在古籍中明确出现,但其意象可追溯至古代对音乐和语言美的追求。例如:
- 《礼记·乐记》: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强调音乐之美在于和谐。
- 《文心雕龙》:刘勰提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强调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 《世说新语》:记载谢安、王羲之等人谈论音乐,体现出古人对音律的重视。
这些文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珠圆玉润”所蕴含的艺术追求。
三、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示例 |
歌唱表演 | 歌手嗓音“珠圆玉润”,赢得观众掌声 |
文学作品 | 小说描写人物说话“珠圆玉润”,形象生动 |
语言表达 | 讲师讲解“珠圆玉润”,让听众易于接受 |
艺术评论 | 评论家称赞演员的台词“珠圆玉润”,富有感染力 |
四、总结
“珠圆玉润”不仅是对声音的赞美,更是对艺术表达中美感与技巧结合的高度认可。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对音乐、语言和文学的审美标准,至今仍在各类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应用,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