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专区

科普专区

吕望是谁(吕望)

2023-06-24 23:21:49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吕望是谁,吕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人物简介姜太公,即姜尚(史称太公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吕望是谁,吕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人物简介姜太公,即姜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

2、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

3、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4、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曰吕尚。

5、姜子牙家道中落,姜子牙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

6、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7、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8、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9、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10、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11、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12、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13、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14、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15、”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16、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

17、’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18、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19、因封为吕,所以称”吕望“。

20、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

21、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

22、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

23、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24、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

25、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

26、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27、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

28、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29、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30、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31、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

32、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33、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34、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35、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

36、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

37、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

38、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

39、”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

40、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

41、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

42、武王九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

43、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

44、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

45、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

46、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

47、于是,决定班师而回。

48、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49、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

50、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

51、”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

52、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53、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

54、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

55、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

56、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

57、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

58、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

59、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

60、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

61、三妖被姜尚及大周军士斩首示众。

62、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63、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

64、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65、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昌乐县营邱镇驻地)。

66、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

67、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

68、”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69、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

70、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

71、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

72、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

73、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

74、”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75、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

76、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

77、为逃避战乱,祖孙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带。

78、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

79、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

80、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81、”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