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专区

科普专区

广陵散作品分析(广陵散赏析)

2023-05-23 07:07:19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广陵散作品分析,广陵散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广陵散》的各曲段分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广陵散作品分析,广陵散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广陵散》的各曲段分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2、《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

3、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

4、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

5、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

6、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

7、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

8、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

9、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

10、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

11、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12、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

13、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

14、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

15、《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16、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

17、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18、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

19、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

20、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21、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

22、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

23、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

24、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

25、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

26、”然后聂荣哀恸而死。

27、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

28、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

29、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30、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

31、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32、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

33、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34、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

35、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

36、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

37、《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

38、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

39、韩傀以之叱之于朝。

40、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

41、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42、”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

43、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44、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

45、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

46、《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

47、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

48、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

49、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

50、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51、”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

52、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53、《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54、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

55、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

56、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

57、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

58、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59、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

60、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

61、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62、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63、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

64、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

65、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66、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

67、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68、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69、《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70、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71、文王亦寻悔焉。

72、”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

73、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