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出自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指的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3、若要想振兴国家,首先得作出一番事业,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4、”若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必定会使自己一败涂地,遗臭万年。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
7、这位文豪指出,唐庄宗是因为他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而成功,他的失败又是由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
8、可见,忧劳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
9、与之相近,意思相似的莫过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11、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2、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13、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14、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
16、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1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
18、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19、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
20、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21、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
22、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最新文章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
-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