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
大家好,小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农村,发源于鄂东、赣东北的采茶戏。它的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的采茶歌。道光前后,产生并流传于皖、鄂、赣一带的黄梅茶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调等,受青阳调、徽调的影响,并结合莲香、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吸收“罗汉庄”、庆阳调、徽调的表演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这种故事情节完整的剧种。在小戏向本剧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被老艺术家称为“弦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戏。这些小剧有的“串”东西,有的“串”人。“串场”的剧情比小戏丰富,出现在舞台上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肖丹、萧声三个小区域。剧中一些年龄较大的角色需要由老、老、丑来演。这就为这部剧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形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邻地区黄梅的一种民间戏剧。其中一支逐渐东移至安徽安庆,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通俗易懂地演唱和说话,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天黄梅戏的前身。民国十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就剧目而言,黄溪戏号称“三十六大戏,七成小戏”。该剧主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多表现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后,先后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神仙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010。其中,《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天仙配》、《女驸马》已陆续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黄新德和韩再芬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芝士回答,必须调查合法版权,近未经允许,表示不能转载。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戏曲。黄梅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叫黄梅调,是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正解被各委办局安排在别处了,一直等着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最新文章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
-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