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原意是什么】“阋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原意是指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打斗,后来引申为内部矛盾、家庭或团体内部的争斗。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内部不和、互相争执,甚至导致力量分散、无法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一、
“阋墙”最早见于《诗经》,原本描述的是兄弟之间在家中发生争执,后来演变为比喻内部矛盾。在现代语境中,“阋墙”多用于形容团体、组织或国家内部因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影响整体团结与行动力。
该成语强调的是“内耗”的问题,提醒人们要注重内部和谐,避免因内部争斗而削弱整体实力。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隅墙(注:正确为“阋墙”,常见误写) | 
| 出处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 原意 | 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打斗 | 
| 引申义 | 内部矛盾、争斗;也指团体、国家内部不和 | 
| 使用场景 | 描述内部冲突、不团结、内耗等现象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政治、企业、家庭等场合,强调内部和谐的重要性 | 
| 同义词 | 内讧、内斗、分裂、纷争 | 
| 反义词 | 团结、和睦、合作、同心 | 
三、结语
“阋墙”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现实警示。无论是家庭、团队还是国家,内部的和谐与团结都是成功的关键。了解“阋墙”的原意,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矛盾时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避免因内耗而失去外部发展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