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述是】志愿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公民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述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理念和规范。
一、
志愿精神是指人们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前提下,自愿为他人、社会或公共事务提供帮助和服务的精神风貌。在我国,志愿精神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并在政策层面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志愿精神的内涵更加明确,实践路径更加清晰。
目前,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核心理念: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实践要求:鼓励全民参与、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 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发展。
二、志愿精神表述对比表
| 时期 | 主要表述内容 | 核心关键词 | 政策背景 |
| 1980年代 |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 | 奉献、服务 | 改革开放初期,志愿服务起步阶段 |
| 1990年代 | “助人为乐”、“团结友爱” | 助人、友爱 | 志愿服务逐渐制度化 |
| 2000年后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广 |
| 2010年后 | 强调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 | 法治、规范、专业 | 《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实施 |
| 当前 | “弘扬志愿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责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
三、结语
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述经历了从简单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的演变过程。当前,志愿精神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志愿精神将在新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