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原文】《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是孔子与弟子子路之间的一段对话。文章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了“苛政”比“虎”更为凶残、可怕的道理,表达了对统治者施加暴政的批判。
一、原文
原文讲述的是孔子在泰山游览时,遇到一位妇人正在哭诉。她告诉孔子,她的丈夫、儿子和公公都死于老虎之口,但她们仍然不愿离开这里。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妇人回答说:“无苛政。”意思是: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所以尽管有老虎的危害,也比不上官府的压迫。
孔子听了之后感叹道:“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你们要记住,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二、关键信息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作者 | 孔子(记载于《礼记》) |
主题 | 批判苛政,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
故事人物 | 孔子、子路、妇人及其家人 |
核心观点 | 苛政比老虎更可怕 |
原文关键词 | 苛政、虎、无苛政、小子识之 |
文化意义 | 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
三、现实意义与启示
“苛政猛于虎”不仅是古代社会的警示,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
- 政府应以民生为本,避免过度压榨百姓;
- 法律制度应公平合理,防止权力滥用;
- 社会应倡导公正与宽容,减少不必要的压迫与剥削。
四、结语
《苛政猛于虎》虽为古文,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一种对理想政治的呼唤。通过理解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政策与治理方式,推动更加公正、文明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