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流涕的典故和含义】“恸哭流涕”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悲伤、痛心,以至于哭泣流泪。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亲人离世、重大变故或深切哀悼的情感。以下是对“恸哭流涕”的典故与含义的详细解析。
一、典故来源
“恸哭流涕”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闻其言,莫不恸哭流涕。”这里描述的是人们对某人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哀伤。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因极度悲伤而痛哭流泪的情景。
在古代文学中,“恸哭流涕”也常出现在诗词、史书及小说中,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刘备之死而悲痛欲绝,也曾有“恸哭流涕”的描写。
二、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恸哭流涕 |
拼音 | tòng kū liú tì |
字面意思 | 悲痛地大哭,泪水流下 |
引申意义 | 形容极度悲伤、哀痛的情绪 |
使用场合 | 哀悼、悲痛、惋惜等情感表达 |
情感强度 | 非常强烈,带有深沉的哀伤 |
文化背景 | 古代文人常用以表达对生命、命运的感慨 |
三、使用示例
1. 历史场景:
“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恸哭流涕,久久不能自已。”
2. 文学作品:
“她望着远方,想起昔日的点点滴滴,不禁恸哭流涕。”
3. 日常表达:
“看到那场悲剧,观众们无不恸哭流涕,感动不已。”
四、与其他类似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情感强度 | 使用情境 |
恸哭流涕 | 极度悲伤,流泪哭泣 | 非常强烈 | 哀悼、悲痛 |
痛哭流涕 | 大声哭泣,泪流不止 | 强烈 | 悲伤、悔恨 |
泣不成声 | 哭泣得无法说话 | 强烈 | 极度悲伤 |
伤心欲绝 | 心情极度痛苦 | 极度强烈 | 绝望、失去重要之人 |
五、总结
“恸哭流涕”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不仅表达了个人在面对巨大悲伤时的强烈情绪反应,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它常用于文学、历史、日常语言中,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通过了解其典故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用法,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