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却常常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回报。这句古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它揭示了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公与矛盾——那些身穿华丽服饰的人,并非真正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
一、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原句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在古代,养蚕人终年劳作,织出精美的丝绸,但这些衣物最终大多落入权贵或富人的手中,而真正的劳动者却衣着简朴,甚至温饱难求。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平等,更是社会结构中的深刻矛盾。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白居易《新制布裘》 |
原文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含义 | 揭示社会不公,劳动成果被剥削 |
社会背景 | 古代封建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
劳动者 | 养蚕人、织工等普通百姓 |
消费者 | 权贵、富人等上层阶级 |
艺术手法 | 对比、讽刺 |
现实意义 | 引发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
三、现实启示
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古代,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付出往往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劳动价值的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表面光鲜,而应深入理解背后的努力与牺牲。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结语: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应被忽视,劳动者的尊严应得到尊重。只有当社会更加公平,每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罗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