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铤而走险什么意思】“铤而走险”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临困境或危险时,选择采取冒险行为以求生存或摆脱危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原意是指人像被逼到绝境的兔子一样,只能拼死一搏。后来引申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不得不冒险行事。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铤而走险 |
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
出处 | 《左传·隐公四年》 |
字面意思 | 铤:快跑;走险:奔向险地。指在无路可走时,被迫冒险行动。 |
引申意义 | 在危急关头,为了求生或突破困境,做出非常规、高风险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在压力下做出的冒险举动,如经济困难时的投机行为、法律边缘的尝试等。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负面,强调无奈和风险并存。 |
二、例句分析
1. 例句1:
“由于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只好铤而走险,进行高利贷融资。”
分析:此处“铤而走险”表示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情况下,老板选择了高风险的融资方式,反映出无奈与冒险并存的心理状态。
2. 例句2:
“面对敌人的围堵,他铤而走险,从后山突围。”
分析:这里“铤而走险”强调了在生死关头,主人公选择了一条危险但可能生还的道路,表现出勇敢和决断。
三、使用注意事项
- 语境适用:该词多用于描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行为,不宜用于日常普通情境。
- 情感倾向:虽为中性词,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带有轻微的负面含义,暗示行为存在风险或不道德成分。
- 搭配建议:常与“被迫”、“无奈”、“冒险”等词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四、总结
“铤而走险”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绝境中选择冒险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本能反应,也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与代价并存的现象。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能够更生动地表达人物的处境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