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赋全文及解释】《登徒子好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与楚王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好色”与“好德”的看法。文章借登徒子之口,讽刺其行为不端,而宋玉则以巧妙的辩解,表明自己并非好色之人,而是品德高尚。
一、文章总结
本文以宋玉与楚王的问答形式展开,内容围绕“登徒子好色”一事进行辩论。宋玉首先指出登徒子品行不端,却反而被说成好色;随后又以自身为例,说明自己虽有美貌女子,但并未沉溺于情欲,而是注重道德修养。最后,宋玉通过类比,指出真正的“好色”应是爱慕美德之人,而非沉迷于外貌。
文章语言生动,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也体现了儒家“重德轻色”的思想。
二、全文及解释对照表
| 原文 | 解释 |
| 楚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匿怨而友同门乎?” | 楚王问宋玉:“先生你是不是对某人怀有怨恨,却又和他做朋友呢?” |
| 宋玉对曰:“小臣有隐忧,未敢尽言。” | 宋玉回答:“小臣心中有忧虑,不敢全部说出来。” |
| 王曰:“试言之。” | 楚王说:“试着说说看。” |
| 玉曰:“昔者,有献珠于楚王者,国人争观之。或曰:‘此珠也,可食也。’或曰:‘此珠也,不可食也。’王曰:‘此珠也,非可食也。’于是,众人皆曰:‘吾君之言,诚善也。’” | 宋玉说:“从前有人向楚王进献一颗珍珠,国人争相观看。有人说:‘这颗珍珠可以吃。’有人说:‘不可以吃。’楚王说:‘这颗珍珠不是可以吃的。’于是大家都说:‘我们君主的话,确实是对的。’” |
| 王曰:“然则,何为而谓之‘匿怨而友同门’?” | 楚王问:“那么为什么说你是‘藏怨而与同门友好’呢?” |
| 玉曰:“臣之邻人,有登徒子者,其妻甚美,而性不淑。臣尝见其妻,悦之,遂不复言。登徒子闻之,乃告王曰:‘宋玉好色,愿王察之。’” | 宋玉说:“我的邻居有个叫登徒子的人,他的妻子非常美丽,但品行不端。我曾见过她的容貌,心生喜爱,便不再说什么了。登徒子听说后,就告诉大王说:‘宋玉好色,请大王明察。’” |
| 王曰:“子之言,何以知其妻之美也?” | 楚王问:“你怎么知道她长得漂亮呢?” |
| 玉曰:“臣无多言,唯目而已。” | 宋玉说:“臣没有多话,只是用眼睛看了而已。” |
| 王曰:“夫好色者,岂独男乎?女亦好色。” | 楚王说:“喜欢美色的人,难道只有男人吗?女人也是喜欢美的。” |
| 玉曰:“臣之妻,亦甚美,而臣不悦。盖其所悦者,非其形也,乃其德也。” | 宋玉说:“我的妻子也很美,但我并不喜欢她。因为我所喜欢的,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的品德。” |
| 王曰:“然则,汝非好色也。” | 楚王说:“那么,你并不是好色的人。” |
| 玉曰:“臣虽不才,然愿以道义自持,不以私欲害公。” | 宋玉说:“臣虽然不才,但愿意以道义自持,不因私欲损害公义。” |
三、总结
《登徒子好赋》通过宋玉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好色”与“好德”的深刻理解。宋玉以自身为例,强调真正的好色应是欣赏人的内在美德,而非仅停留在外貌上。文章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既讽刺了登徒子的虚伪,也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哲学意义的道德反思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