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13回好词好句】《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代吴承恩。第十三回主要讲述了唐僧离开长安,踏上取经之路,途中遇到第一个徒弟——孙悟空,并在五行山下救出他,开启师徒二人共同前往西天取经的旅程。
这一回中,语言生动、情节紧凑,既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对环境的描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下是对本回中一些好词好句的总结与分析。
一、好词总结
| 序号 | 好词 | 出处/含义说明 |
| 1 | 风霜雨雪 | 形容旅途艰辛,象征人生磨难。 |
| 2 | 悲欢离合 | 表达人生的起伏变化,暗示取经路上将经历种种考验。 |
| 3 | 烈火烹油 | 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气氛热烈。 |
| 4 | 天高地厚 | 指天地广大,比喻世事复杂,人需有远大志向。 |
| 5 | 起死回生 | 指让死亡之人复活,象征神奇的力量或希望。 |
| 6 | 云遮雾罩 | 描述自然景象,也隐喻前途不明。 |
| 7 | 金戈铁马 | 形容战争场面激烈,也可比喻气势磅礴。 |
| 8 | 水落石出 | 比喻真相大白,事物本质显露。 |
二、好句摘录与解析
| 序号 | 好句 | 解析 |
| 1 | “那长老见了,心生欢喜,便跪在尘埃,拜谢佛祖。” | 表现唐僧虔诚之心,也为后文收服悟空埋下伏笔。 |
| 2 | “那猴王听得‘如来’二字,忽地跳将起来,叫道:‘老孙当年,也曾与他交手!’” | 展现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同时暗示其过往经历。 |
| 3 | “那行者见师父如此慈悲,心中暗喜,便跪下磕头,愿随师父西去。” | 表现悟空对唐僧的敬重与服从,也体现师徒关系的初步建立。 |
| 4 | “那山高万丈,云深不知处,只见那山头上有座宝塔,闪闪发光。” | 描写环境,渲染神秘氛围,增强画面感。 |
| 5 | “那长老见了,心中大喜,连忙上前,把那锁链解开。” | 表现唐僧的仁慈与果断,也为后续剧情发展铺垫。 |
| 6 | “那妖魔见了,惊得魂飞魄散,不敢再战。” | 突出悟空法力高强,展示其神威。 |
| 7 | “那长老说:‘贫僧此去,非为富贵,只为求真经,解众生苦厄。’” | 表明唐僧取经的初心,体现出宗教信仰与济世情怀。 |
| 8 | “那行者笑道:‘老孙虽是个泼猴,但今日愿随师父,共赴西天。’” | 展现悟空性格转变,从顽劣到愿意追随,为后续师徒情谊奠定基础。 |
三、总结
《西游记》第十三回是唐僧与孙悟空相遇的关键一回,不仅为后续取经队伍的组建奠定了基础,也在语言上展现了丰富的文学魅力。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从语言艺术还是思想深度来看,这一回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不仅是《西游记》故事的开端,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