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是什么意思】“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而逊行。’”意思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说话要正直,行为也要端正;而在国家混乱的时候,虽然说话仍要正直,但行动上则要谨慎谦和。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一个人应具备的言行标准。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处世智慧。
“危言危行”指的是在国家或社会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人应该敢于直言不讳、行为端正;而在乱世中,则应保持言语上的正直,但行动上要更加谨慎和低调。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不同政治环境时的应对策略。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危言危行 |
| 出处 | 《论语·宪问》 |
| 原意 | 在国家有道时,说话正直,行为端正;在国家无道时,说话正直,行为谦逊。 |
| 现代含义 | 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保持正直的言论和恰当的行为方式。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具有原则性和责任感,尤其在复杂环境中能坚持自我。 |
| 近义词 | 言行一致、正直无私 |
| 反义词 | 阿谀奉承、虚伪圆滑 |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处事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
通过理解“危言危行”的内涵,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言行尺度,做到既不随波逐流,也不盲目冒进,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