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译文】一、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是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的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一次拜访门生家时,面对一位不识字的仆人误将他的书法作品当作普通纸张丢弃的事件。王羲之并未责怪仆人,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风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代书圣的气度和修养。
此故事虽短,却生动展现了王羲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艺术与礼仪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书法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程度。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 王羲之曾经去拜访他的门生家里 |
| 见其几案有数幅纸 | 看见他家的桌子上有几张纸 |
| 意甚悦之 | 心里非常高兴 |
| 便书作草书数十纸 | 于是就写了几张草书 |
| 题讫,谓门生曰 | 写完后,对门生说 |
| “可择而藏之” | “你可以挑选收藏起来” |
| 门生遂以示其父 | 门生于是把纸给他的父亲看 |
| 其父不识字,谓其子曰 | 那位父亲不识字,对儿子说 |
| “汝何得此物?” | “你怎么得到这些东西?” |
| 门生曰 | 门生回答说 |
| “吾师王右军所书也。” | “这是我的老师王右军写的。” |
| 父曰 | 父亲说 |
| “此真奇物也,当藏之。” | “这真是稀有的东西,应该好好收藏。” |
三、简要分析:
- 人物性格: 王羲之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心和谦逊态度,即使面对不识字的仆人,也没有表现出不满或愤怒。
- 社会背景: 古代书法被视为高雅艺术,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其价值,这也反映出当时文化水平的差异。
- 寓意: 故事强调了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四、结语: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虽为一则短小故事,却蕴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与尊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的智慧与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