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简短(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王献之依缸写字的故事简短,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2、“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3、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4、”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5、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6、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7、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8、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9、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10、”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11、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扩展资料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12、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13、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14、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15、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16、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17、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18、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19、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20、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21、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22、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23、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24、”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25、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26、”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27、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28、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29、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0、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31、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32、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33、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34、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35、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36、”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37、”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38、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39、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40、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4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最新文章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
- 12-25